“神经阻滞”PK“封闭”,总有几个问题迷倒你

作者: 时间:2016-05-26 点击数:

由于对“神经阻滞治疗”和“封闭”两者的概念理解模糊,不少人不禁怀疑“神经阻滞”和“封闭”是不是有什么千丝万缕的关系,从而对“神经阻滞”疗法也起了抵触心理。

“封闭”一词在国内流传甚广,它与神经阻滞一样吗?那一个是正确的医学术语吗?经常遇到医生为此发生争论。神经阻滞的英文是“Neural blockade”或“Nerve block”,这一术语已被全世界应用了近百年了,目前仍在应用,系指用药物等手段阻止了神经冲动的传导,无论如何也不应译成"封闭"或"神经封闭"。可是,目前仍有不少医生将“神经阻滞”或“注射治疗”称为“封闭”。

“封闭”一词是在五十年代产生于国内的,那时由于和国外的学术信息交流很困难,难以了解国外的正确的术语,是可以理解的。时间长了,也就被叫习惯了。但时至今日,还是提倡使用正确的国际通用的医学术语为好。这种"封闭疗法"的称呼流传甚广,使某些医务人员和一些患者对正规的"神经阻滞"也产生误解,甚至存有惧怕心理。

神经阻滞疗法?

神经阻滞治疗,是指使用药物或物理措施,阻断局部感觉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,切断“疼痛—缺血—疼痛”的恶性循环,达到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目的。临床实践证实该治疗方法的确能对一些痛症,包括顽固性痛症起到较好效果,甚至是意想不到的疗效。久而久之,这种治疗方法逐渐系统化、规范化就形成了今天的神经阻滞疗法。

神经阻滞疗法的前世今生

主要由以下四个方面:

1、作用机制

“以前的封闭”是通过在病变部位的近端,局部注射局麻药,以阻断从病变部位传人中枢的不良刺激,打断由此而产生的恶性循环,达到缓解病人症状。

现今的“神经阻滞疗法”是在神经末梢及神经干、丛、根部或交感神经节处施行阻滞术,可切断疼痛的恶性循环,使被阻滞神经的支配区域或病灶局部血管、肌肉痉挛得以缓解,改善局部(或病灶部位)血供、消除水肿、促进新陈代谢和松解粘连,同时阻滞交感神经还可增强机体免疫和抗炎能力。作用机理更明确,实现了靶向治疗。

2、使用局麻药的浓度

“神经阻滞疗法”因为其神经支配及解剖学的明确,一般只使用较低的局麻药浓度就可达到治疗作用,因而给门诊治疗带来极大的方便性和安全性。

3、注射药物

过去的神经阻滞往往单纯使用局部麻醉药,目前的“神经阻滞疗法”的治疗药物不仅含有一定浓度、一定剂量的局麻药物,还包含一些对病变组织有直接治疗作用的药物,如神经营养药、臭氧、消炎镇痛药、中药注射液或激素类、神经破坏性药物等等,疗效更为出众。

4、技术操作和疗效

“神经阻滞疗法”必须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,才能正确实施的技术操作。由于医学的不断发展,超声,CT等可视化技术的普及,神经阻滞这门技术操作被越来越多的医生所掌握,近些年来,随着疼痛门诊的普及,神经阻滞疗法因其安全有效快速微创的特点得到了极大普及,神经阻滞疗法的疗效与操作者的技术水平有很大关系,治疗前必须明确诊断,找准软组织病变的具体位置和深浅度,必须要把治疗药物准确的注射到病变组织内或其周围、神经根处,才能达到治疗的预期效果。

目前,“神经阻滞疗法”已经成为广大急、慢性疼痛患者解除疾痛的有力武器。其在疼痛科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:

创伤和手术后的急性疼痛、肌肉骨关节疼痛、颈椎病、腰椎间盘突出症、肩周炎、膝骨关节炎、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、癌性疼痛等;

神经性疼痛如三叉神经痛、糖尿病神经痛、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、舌咽神经痛等;

心脑血管疾病如闭塞性脉管炎、雷诺病等;

五官科疾病如颞下颌关节紊乱症、突发性耳聋等等;

对于一些痉挛、麻痹、瘙痒等非疼痛性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,诸如面神经麻痹、面肌痉挛、睑肌痉挛、膈肌痉挛、肛门瘙痒和不定陈述症等等。

疼痛科医师经过严格的专业技能培训,能够很好地掌握“神经阻滞疗法”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,对解剖结构能够充分掌握,能准确的把治疗药物注射到病痛部位。

在此简单地阐述“神经阻滞疗法”,希望能够借本文解除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患者对”封闭“和“神经阻滞”的疑惑,也希望广大临床医师能够正确合理应用神经阻滞疗法及激素类药物,更好的为患者解除疾痛。